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December, 2016

墙内集体手稿-《伊华辞典》的故事

Image
(发表于 “ 筆尖下的凝思: 砂華文著作人手稿展暨學術交流會”,2016年12月26日,诗巫) 前言 发表报告时影,旁为主持人文协历史组主任黄孟礼。 一本书往往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但一份手稿可提供的时代讯息何止记忆?手稿的发掘与诠释可为历史问题提出新解。手稿中的字迹可让后人体会写者的心情、思路、态度等及当时的周遭环境情况。 本文选择的书 - 《伊华辞典》是一本特殊的书,该辞典写序人田绍熙如此说:“这部伊华辞典的问世,在多元民族的社会里,对促进各民族母语教育的发展及消除各种组之间的籓篱,是有重大的意义的。”他更说:“我对这部伊华辞典的年青编著者感到敬佩,因为他们是在丧失人身自由的恶劣环境下 - 扣留营内完成这一部市面上并不多见(其实是独一无二)的辞典。” [1] 田这两段话断定本辞典及编著者的时代地位。本辞典目前已断市, 1997 年笔者成功买了两本,书店还剩两本。 《伊华辞典》书皮 辞典手稿的存在与发现,更是一场浩大斗争的记载!手稿让我们看到墙内的岁月及集体的力量。手稿目前收藏于诗巫砂拉越中区友谊协会文物馆内,本辞典主要编辑人陈宗明是笔者的长辈,笔者跟随他从事社团工作二十多年,几年前到文物馆参观时,一眼就认出手稿中陈宗明的笔迹。以此之便,本文选择以此独一无二的辞典手稿为探讨项目。 手稿现况 现存友谊协会文物馆 [2] 中的手稿相信是多次修校抄录后准备运往排版的定稿,成稿年代于 1963-64 年间,即编者们未赴峇都牙也( Batu Gajah )前。稿中伊班文是以罗马字母拼音,通过打字机打出;中文字统一以蓝色墨水钢笔书写。稿件完整系统收于文件夹中。中文字的字体多元,明显是不同人士的笔迹,显示辞典为牢内的集体劳作成果。所用纸张是当时普遍的打字纸。 编辑过程 黄纪邻在〈《伊华辞典》〉中表示“从 1963 年到 1964 年短短一年内,在砂拉越首府古晋对面港武吉肖( Bukit Siol )政治扣留营,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受扣留者,日夜赶工,突破各种困难编辑了《伊华辞典》。” [3] 在一项谈话中,陈宗明向笔者表示从三角坡被转到武吉肖后,大家习惯了牢内生活,生活比较稳定,扣留者有机会相聚讨论理论,互相学习。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