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第八期总算如期面市,这可要归功于本会今年举办多场学术交流及研讨会的成果。 “本期专题”砂拉越华文文学,即收入本会与砂拉越境内 4 个主要华文文学团体在 2019 年 7 月 27 日联办的〈砂华文学研讨会〉中提呈的 7 篇报告。这 7 篇报告可分类为个别 文学团体的历史 (如刘贵德的〈从诗的世界看:丰富色彩的文学,丰富了生活的色彩 - 谈“砂拉越星座诗社”的创立、路向与影响〉、个别 文艺副刊或杂志的论述 (如〈《文艺风》的年代回顾〉及〈《文艺生活》杂志的编辑特色〉)、报章文艺副刊的角色(如〈《国际时报》早期的文艺副刊〉、 作品的评述 (如〈徐然《凋零》小说浅谈〉及)及 对砂华文学现况与未来的思考 (如〈继续“书写婆罗洲”:兼论陈河《砂捞越战事》〉与〈砂华网络文学的境况和前景〉)。难得的是,大部分的报告提呈者本身就是议题的参与者,可作第一手史料用。 配合这专题,本期的“学术与人物”特别笔访砂拉越著名作家梁放(梁光明),谈论其个人创作经验及他对砂拉越华文文学的看法。这是文化协会首次结合“各路人马”针对性的探讨砂华文学,希望将来还有更多的论述出现,以便为砂华文学建立更全面与包容性的理解。 “本土研究”收入本会于 2019 年 10 月 26 日跨境到沐胶召开的〈三河华人历史研讨会〉中的 3 份报告,分别是在地学者阮光安的〈沐胶华人早期社会结构与网络〉、蔡增聪主任的〈河田小镇 : 乌也华人史概述 〉与前新闻从业员林礼长的〈福州人在万年烟的发展 〉。这是本会在拉让江流域华人史研讨会( 1997 年)与斯里阿曼省华人历史研讨会(年)后,另一次以区域华人历史为题的研讨会,也是本刊“本土研究”首次集中性刊登某一区域的报告,希望往后可成为典范,开拓更多区域或城镇的论述。 华族先民在各处留下了岁月留痕,新珠山河畔的颍川陈家大宅及大观戏院 即是其中两个例子,黄敬胜及蔡增聪为它留下文字记载。民俗信仰是文化组成重要的一环,从民俗信仰我们可看到传统、也可解读某个族 / 社群的文化生态,蔡宗祥以祭祖民俗 代代传来记载。。。。。 石問亭选择评介詹运豪和 Jayl Langub 编辑的 Reminiscences: Recollections of Sarawak Administrative Service Offic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