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琐事(序《萌芽》第26期)



《萌芽》能够持续的办到第26期,实是一件不简单的坚持。26年,是两代人的历经。记忆中,《萌芽》的前身是手抄油印本《薪火》,那时候我在北马唸中学,家乡的小学同学在办《薪火》,我在办《日风》[1],我们就书信交流办校园刊物心得与交换刊物。

回来成邦江后,我在郊区执教,但忍不住关心镇上那两间国民中学华文学会的动静,常常提供意见给办活动的同学。我还记得出席过《萌芽》第5期及贵学会“会歌”的推展礼,也不时供稿给《萌芽》,更有一次在国际时报的协助下,《萌芽》与圣录中学的《曙光》跨出校园,在斯里阿曼县议会室内体育馆举行盛大的推展礼。后来,每一年我都有机会免费拜读《萌芽》,但《曙光》已好久没见到了。

校园刊物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注脚,若干年后,同学们重翻各自编辑的刊物、阅读各自的文章,其滋味只有我们这些过来人说的出。所以,认真办好一本校园刊物,确可为各自的生命增添味道。

有一年,我接到一通外州的电话,一名中文系学生正在寻找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她在大学的图书馆中发现了《萌芽》,认为某些内容很有意思,想把《萌芽》当成研究对象,寻求我的意见。我说《萌芽》只是一份中学华文学会的年刊,上得学术宫殿是我们成邦江人的荣幸。这显示,《萌芽》是有和有过份量的!

今年,你们选择“斯乡情”为主题,对我而言是贴切不过了。主编李宁去年就与我商讨他的概念。鲁巴河流域人文自然风采众多,不是一期《萌芽》所能盖过的,我认为,把这在地特色列为《萌芽》的内容方向,就是我们的份量所在。

要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可要加倍努力探索与发掘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看来是平常不过的事物,经发掘书写后,可成为斯里阿曼的买点。年前,我与一名年青婆罗洲旅游撰稿人闲谈,提议她写些东西,让游客来斯里阿曼歇一两夜,促进我们的旅游业,她说斯里阿曼有潜能让游客来住一个礼拜!

就这一点,“斯乡情”的前路虽漫漫,但有其道,是为序。

吴诰赐
鲁勃安都县教育厅学校成长伙伴,本土文史工作者。编著多本本土著作,如《初三流,十八水:成邦江文史论文集》(2003)、与郑泽冰合著《马鹿十五分公司史稿》(2006)、与陳琮淵合編《傳承與發揚-砂拉越華人社會論述》(2011)、与蔡增聪合编《褪落的书页:砂拉越中文老课本》(2017)及编辑中的《鲁巴河畔读史札记》(2019)等。






[1] 大约1986-88年间,《日风》是吉北日得拉中学华文学会当时的会刊。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唪呀唪、唪金公:上不了戏棚的潮州歌谣

阅读《砂拉越简史》,看看现今的历史课本/教育

鲁巴河流域的慈悲娘娘崇拜与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