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历史、学好历史、做好历史(旧稿)


什么是历史?

要掌握一门学问,最好是先这门学问的历史与意义,要做好历史,学好历史,我们就必须明了「什么是历史?」,以下是一些史学家的看法:
Benedetto Croce:“全部的历史是当时现代的历史”。
J.B.Burry:“历史是一门科学”
R.G.Collingwood:“全部的历史是思想史”。
Arnold Toynbee:“历史是一项寻找真理、事实与人类方向的工作”。
Jacob Burckhardt:“历史是史实/资料的注释”

从以上各种说法,历史真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普遍上,我们都认为历史学却超过这个意义。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学更是人创造的。因为是人所创造,所以Croce才说历史是当代史。由于是一门学问,所以史学的创造过程是系统的。严格的,所以历史也就是Burry所说的科学。
简单来说:
           历史事件

    人(史学家)
历史事件    史学

总之,历史必须拥有几个特征:
                           i.          一件已经发生的事件
                          ii.          有空间与时间
                         iii.          有地点
                         iv.          有人参与
                          v.          有因、果、影响与重要性
                         vi.          可以证据(文字或非文字的)来释解
                       vii.          历史是一种注释(对过去的注释)

为什么中学生须学历史?

明了了「什么是历史?」后,我们必须解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须学历史?」。在座的同学们大都已学四至五年的历史,对于历史都该有认识,也有很多怨言。因为,在中学学习历史有很多局限。例如:
                 i.                    资料的局限。
                ii.                    学习法/研究法的局限。

这都使中学历史成为一科不太受欢迎的科目,加上KBSM实行后,历史成为主科,每位学生都必修。明了学习历史的原因,就会让我们渐渐爱上历史。
                                                                                                    
基本上,我们学习历史就是基于上述四个原因,我国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却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九项。我比较注重于历史的实际功能,史学家说:「只有公开历史,悲剧才不致重复」。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推动力。历史也会令我们有信心,特别是当我们读到辉煌;面对灰色的过去,能督促我们反省。

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在我们未进入正题前,我们也必须明了历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是有助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学习历史与处理历史。这包括了:
1.      历史论述(historiography
2.      史学是一门科学
3.      史学的客观与偏差
4.      史学的方法

1.      历史论述

史述是有关已经发生的事件与其记录,对于一个事件,一个历史学工作者会提出以下的问题是:
                           i.          事件的真实性
                          ii.          事件的如何发生?起因、演变与后果
                         iii.          历史人物 
                         iv.          时间

面对事件的记录,史学工作者将提出以下的问题:
                           i.          谁记录的?
                          ii.          他如何记录?偏差?主观?客观?情绪化?理智?
                         iii.          他用什么方法论?识知?理论?
                         iv.          他对事件的注释、其学术价值、科学性与如何处理史料?

这一切都显示史学工作者的置颖精神,仔细与谨慎,这就是史述。

2.      史学是一门科学

十九世纪的朗克(Leopld Von Ranke)认为历史是“据证的科学”,他提倡史学工作者必须以自然学的方法来处历史。
自然科学的方法论: 问题假设证据分析结论
 

这种说法也遭受到一些史学工作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历史不是科学,因为历史逃不了史学家的情绪、经验、教育背景。历史是一门人文的学问。

3.      史学的客观性

由于角度与背景、时代的差异,所以史学的客观性往往受到置疑。价值的判断在史学的治学过程中是无可避免。我们只能做到尽量免而己。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史学家是一个能有最高客观性的。

4.      史学的方法

这是我的讲题的焦点。历史是一种对过去的探究过程:
                           i.          史料、史证的收集
                          ii.          史料的分析与判断
                         iii.          创造与选择史料


中学生两种历史课业的分类

大体上,历史文章是可分做两大类的。在学校的环境内,依照目前中学综合课程网要规定,历史课业也有两类。

1 资料收集式

这类的课业所涉及的技能是:
                           i.          收集/挖掘
                          ii.          明睦
                         iii.          选择
                         iv.          重组
                          v.          创作

中三的地方研究正是这类的课业。
2.      
诠释、分析、判断式
这种课业是较高层次的,它须要学生有下列的技能:
                           i.          分析
                          ii.          诠释
                         iii.          判断
                         iv.          定论
                          v.          推论
                         vi.          假论

现今中四、五的历史注重于此类的课业。
其实这两类的课业都是史学工作者的工作,在一项历史研究中,史学工作者大都亲自收集资料与进行研究工作。例如:周丹尼博士在撰写《砂罗越乡镇华人先驱》一书时就亲自翻山越龄到各处做田野、实地考察,而后把箩箩的资料带回去书房研究。
有一些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是毕生性的,砂州刘子政老先生正是如此,他长期以来的剪报使他撰写了很多有关本州的历史著作。我的讲师Ariffin Oman博士的博士论文是有关Malayan Union的,他的资料主要来源是一九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剪报。这些剪报都是他个人的收集!
因此,史学工作者的工作是没有局限的。现今中学的课业规范正在是供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接着,我会以中学生的程度为基与大家讨论「如何下手?」的问题。

如何下手做历史课业?

在做与一工作时,确定目标是第一步。历史课业也是如此,在学校的环境内,目标或题目是由教师拟定的。学生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去完成历史课业。
当学生已决定了题目后,我们就必须确定研究范围。例如:我们的题目是砂州六十年代的历史,这是一个很广的题目,我们必须确定范围,不然,我们的研究是广而不精的。
要如何去确定范围,当然我们是须要有基本认知(entry knowledge),这个然是从阅读中得到。我们必须到图书馆、博物院、档案局去泡资料,可以阅读前人的有关作品,从中取得前人已得到的成果与局限,倘未解决的问题,然后定下我们的范围。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准绳来拟定范围:
                           i.          创新(不重复)
                          ii.          重组
                         iii.          资料的方便
                         iv.          时间的方便
                          v.          个人的能力
                         vi.          特别的须要

接着下来,我们就开始拟定问题,以便能得到更详细的资料。如果我们是在写一份诠释或分析性历史作品,那么我们可要拟定假设了。
之后,我们就依上述的须要而收集与寻找资料,资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
                           i.          一手资料:一手资料是有关历史人物直接关系的资料。例如:当事人的日记、口述、文件、政府记录……。
                          ii.          二手资料:二手资料其他人的记载。例如史学家的记载与看法、剪报……。

在这阶段,我们必须做好笔记,以供撰写时应用。这些笔记必须有记录其出处。历史非常注重这一点,这是为了后人的考察与证实。我们也必须测量这些资料的可信度,只有可信的才能成为我们的史料。
资料通常是多元与有所冲突,我们如何选用呢?我们除了以可信度来选择资料,我们也以不同的识知来做决定。在这个过程,史学工作者的史观扮演重要角色。固然如此,史学工作者必须不要脱离其专业的精神与维护真理的理想。历史工作者的工作是一项寻找真理的工作。
接着,我们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种选择与重组史料的工作。这份工作不简单,也非常具有影响力。我们必须依我们已拟定下来的范围与目标撰写,所以拟定目标与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在撰写的过程中,涉及的技能很多:
                           i.          论述
                          ii.          分析、判断
                         iii.          引述/引证
                         iv.          批评/对辩
                          v.          连想/推论

总之,撰写者必须有历史意识与对时间的觉醒(sense of time)。
依我的看法,我们可以以两种方式来撰写。
1.      
时间性(Chronological)

就是把资料与事件按照间的演进排列下来,这种写法的好处是:
                           i.          故事生动
                          ii.          显出连续性
                         iii.          知道事件的后果
                         iv.          对时间的觉醒


2.      主题性(Thematic)

就是照按个别主题或事件来写。例如:撰写六十年代砂州史时,我们把政治演变与经济演进分开。
                           i.          按循思考方式而写的
                          ii.          跨时空的
                         iii.          对主题有较深的择究
                         iv.          较吸引
                          v.          显出历史为当代史的特征

把内容写好,只算完成了七十五巴仙的工作。接下来尚有许多善后工作必须去完成,即:
                           i.          注释:注释是历史的必须。它不只是证据,也是对资料与资料撰写者的尊重。
                          ii.          前言:它告诉读者作品/研究的目标,是一种导的工具。它提供作者的研究心得,与读者共勉与参考。它也交代研究方法,使后人能加以改善,判断。
                         iii.          参考资料
                         iv.          后记:因为时间一直演变,时局不断演变,历史也再改变。与当一份研究完成后,新的理论与模式也可能出现了,所以后记可以是作者的看法或作者欲让后人去解决的问题。
                          v.          附录

史学生应有的素质

                 i.          对时间的觉醒
                ii.          对真理的褐求
               iii.          掌握历史判断(historical judgment)与历史思辨法(historical thinking
               iv.          能分别真伪
                v.          拥有研究精神
               vi.          不为政治服务
             vii.          不刻意“冤、假、”
            viii.          避免“虚设、厚颜、假手、自戾、一概”(中国古代史学刘知几言)

结论

史料是历史的命胍。缺乏了史料,则历史若非官腔八股,就是妄言妄语。这样的历史,史实不足,遑论自其中吸取教训与智慧了。
因此,我们当前的急务是寻找、发掘与收集史料。这是砂州华族历史的缺陷。我们的工作就是所谓的第一类课业。不然我们会觉得历史科是乏味的,因为其中没有我们。
在国民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只有中五有关移民一文中提及黄乃裳。刘善邦是没有其立足之地的。

(砂华族文化协会历史组主办
<中学生历史研习会>讲稿,9-7-1994,诗巫;
刊登于诗华日报,11-7-1994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唪呀唪、唪金公:上不了戏棚的潮州歌谣

阅读《砂拉越简史》,看看现今的历史课本/教育

鲁巴河流域的慈悲娘娘崇拜与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