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寿斌手稿探析小镇文人的多元身份
从傅寿斌手稿探析小镇文人的多元身份 / 吴诰赐 摘要 傅寿斌,砂拉越浮刹地区的重要社会人物,以其丰富的手稿揭示了小镇文人多重身份的特征。本研究基于傅寿斌的手稿,分析其书写内容与风格,并探讨他在地方社会中的多重角色。研究发现,傅寿斌不仅是作家、历史记录者,同时还是社会活动家和地方领导人。这些角色的交织展现了小镇文人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身份。 引言 陈平原把手稿定义为作者亲自书写在纸张上的原稿,不管是完整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还是未定稿或零星资料(书信、日记、档案、文件)、作者生前沒有公开发表/出版,只以手稿形式存在的书写、作者生前已经出版,但手稿依旧存世,可供研究者校勘、研究的文件。他更表示考虑到复制技术日渐成熟,大量手稿影印刊行,研究者不一定蹲守博物馆或档案馆,也可在自家书斋里日夜摩挲,所以從事手稿的甄別、校勘與研究,或將成一种文学史家的基本训练。 [1] 另一方面,中國作協全委會名譽委員陳漱渝认为:“手稿是作者手寫的原稿,具有一定完整性,與‘手跡’相互聯系又有所不同。任何親筆書寫的痕跡都是手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認為:“手稿的概念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前者指的是作品手稿,后者還涵蓋了書信、日記、公文、題跋等作家的各類文字。作為文本生成的第一關和最初環節,手稿具有多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 ” [2] 孙振华 [3] 则以艺术手稿为例,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即:私密性、真实性、过程性来看手稿: 一、私密性:他认为艺术手稿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私密性,它暴露了许多艺术家密而不宣的东西,它属于创作背后的东西,细读手稿,可以更深地挖掘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里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二、真实性:一个艺术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从他的作品见世前所经历的修饰和遮掩过程中洞察。这时候,唯有手稿有助于我们更好、更真实地揭示一个艺术家的心理状态。他认为艺术家、文学家有一个特点,当他们自述时,会说谎,编造一些东西。很多所谓口述、回忆都是有意识地选择,掺杂了大量水分,不足作为信史。作家、艺术家的真面貌除了在作品中寻找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原始手稿,在手稿里才可以呈现出他最原始、最初的动机。原始记录和事后编造出的种种说辞完全不一样。 三、过程性:手稿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体现了过程。对艺术创作而言,有过程和没有过程可以区分出严肃的创作和瞎碰是完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