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傅寿斌手稿探析小镇文人的多元身份

 

从傅寿斌手稿探析小镇文人的多元身份

/吴诰赐

摘要

傅寿斌,砂拉越浮刹地区的重要社会人物,以其丰富的手稿揭示了小镇文人多重身份的特征。本研究基于傅寿斌的手稿,分析其书写内容与风格,并探讨他在地方社会中的多重角色。研究发现,傅寿斌不仅是作家、历史记录者,同时还是社会活动家和地方领导人。这些角色的交织展现了小镇文人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身份。

引言

陈平原把手稿定义为作者亲自书写在纸张上的原稿,不管是完整的文学作品或学术著作,还是未定稿或零星资料(书信、日记、档案、文件)、作者生前沒有公开发表/出版,只以手稿形式存在的书写、作者生前已经出版,但手稿依旧存世,可供研究者校勘、研究的文件。他更表示考虑到复制技术日渐成熟,大量手稿影印刊行,研究者不一定蹲守博物馆或档案馆,也可在自家书斋里日夜摩挲,所以從事手稿的甄別、校勘與研究,或將成一种文学史家的基本训练。[1]

另一方面,中國作協全委會名譽委員陳漱渝认为:“手稿是作者手寫的原稿,具有一定完整性,與‘手跡’相互聯系又有所不同。任何親筆書寫的痕跡都是手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認為:“手稿的概念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前者指的是作品手稿,后者還涵蓋了書信、日記、公文、題跋等作家的各類文字。作為文本生成的第一關和最初環節,手稿具有多方面的學術研究價值。[2]

孙振华[3]则以艺术手稿为例,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即:私密性、真实性、过程性来看手稿:

一、私密性:他认为艺术手稿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私密性,它暴露了许多艺术家密而不宣的东西,它属于创作背后的东西,细读手稿,可以更深地挖掘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里头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二、真实性:一个艺术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从他的作品见世前所经历的修饰和遮掩过程中洞察。这时候,唯有手稿有助于我们更好、更真实地揭示一个艺术家的心理状态。他认为艺术家、文学家有一个特点,当他们自述时,会说谎,编造一些东西。很多所谓口述、回忆都是有意识地选择,掺杂了大量水分,不足作为信史。作家、艺术家的真面貌除了在作品中寻找外,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原始手稿,在手稿里才可以呈现出他最原始、最初的动机。原始记录和事后编造出的种种说辞完全不一样。

三、过程性:手稿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体现了过程。对艺术创作而言,有过程和没有过程可以区分出严肃的创作和瞎碰是完全两样的。如果只从结果看,特别对观念性强的作品来说,往往看不出太多区别,但是如果揭示过程,二者区别就很明显了。过程体现了艺术创作的上下文,思维的逐渐完善或改变,没有过程就不足以证明你是一名成熟的艺术家。正是在这种过程中,我们所谓的学术性,或者说研究性,就呈现出来了。

由此可见手稿研究的价值是明显的、更是多层面的。本文选择以史料研究的角度来看傅寿斌的手稿。本文认为手稿作为文化与历史的直接载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关怀和社会地位。本文中所用傅寿斌的14篇手稿内容涵盖地方历史、社会评论以及私人信函,内容丰富多样,是研究地方文化与小镇文人身份的重要材料。本研究旨在通过傅寿斌的手稿,探索小镇文人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角色。

傅寿斌其人其事

本文主角傅寿斌是砂拉越木中省浮剎人士。1936年三月初六出生于福州市中山路9号,早岁在福州接受教育, 1951年南来诗巫,到双溪美禄投靠其姐,曾就读诗巫卫理中学, 1956年到浮剎火锯厂工作,1961年创设信兴号定居浮刹。

他热心社会公益,曾是人联党浮刹支部主席。在迁镇时期,扮演主要角色,也曾任报章地方通讯员,从商之余, 积极投入写作, 以评论文章见长,经常针砭时弊, 亦撰有《梅溪之忆》等散文作品。200011月逝世。

手稿搜集过程

搜集手稿以作为人文遗产及供后进研究作用是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的工作之一,逼着有幸参与了数项的搜集工作。在搜集的田野中,我们面对手稿拥有者或其后代的各种反应,如须要和值得被收集吗?同时,也面对舍与不舍得交出的问题。

在这过程中,往往手稿处理及捐送方式是接收者对作者或其家族的第一印象。例如,当谢水旺[4]的儿子托其妻舅把5行李箱的手稿交到我家时,我就对谢前辈写稿、投稿的态度无比的敬佩。每份稿是依传真单据、手写铅印副本及刊登剪报如此排着,并依日期存档。

在文协办事处主任蔡增聪的建议下,20231119日,文协斯里阿曼及木中省三位理事,即赖日新、沈宫辉和我前往浮刹,与傅寿斌的儿子前县议员傅文彦夫妇会面,要求捐出其父手稿,一番交涉后,在不舍中文彦先生赠出其父手稿14件并应允日后会补上其父的自写生平。这些手稿存放于傅寿斌故居听涛轩,涵盖其一生创作的作品。出于对父亲的缅怀,文彦先生对父亲留下的手稿及物品、睡房、书房及客厅的摆设都原封不动!

傅寿斌手稿研究

在做手稿研究前,我认为王贺[5]向手稿研究者提出的3个问题须要被厘清,即:

一、   手稿来自何方?

二、   谁是手稿的真正作者?

三、   手稿内容是作者独创的?

由于手稿是在作者儿子傅文彦带领下到作者生前故居-听雨轩内取得,我们事先没有告诉文彦关于捐献手稿事宜,所以不可置疑的,手稿是来自作者所存藏的,并是作者的。其内容显然是出自傅寿斌之手,虽然作者用了不同的名字。

 

手稿的种类与内容

表一是本文所研究的14份手稿目录:

序号

题目

作者用名

发表园地

内容简述

性质

1

漫谈巴贡水坝

高青

国际时报读者之声

14-7-94

支持巴贡水坝

剪报

2

国文班开在华小里是否明智?

清道夫

读者之声

1-5-93

反对国文班设在华小

手写原稿

3

为肯雅兰小贩说句话

清道夫

中华日报读者之声

25-3-94

要求提升设备,批评一些公共设施的设计

剪报

4

诗里末县新自来水供何时落实?

小卒子

读者之声(31-8-97

引用数据表示新自来水供的迫切须要

手写原稿

5

浮刹文莱公主坟墓考

傅寿斌

本报特写1997

文史

手写原稿

6

巴当马河立纪念碑记

傅寿斌

本报特写

报导

手写副本

7

浮刹新市镇兴建史(1974-1994

傅寿斌

地方历史

手写原稿

8

论议会民主专政

手写副本

9

对本报的寄望

手写副本

10

虚荣与变态

手写副本

11

最出色的推销员

手写副本

12

满忛风不可太扯

手写副本

13

给许政璋的书信

给已调职的第二省华校督学的私函

手写副本

14

张府泣谢启事初稿

手写原稿

表一:傅寿斌手稿目录

总结表一可见:12件是手写手稿(其中4件是原稿,其他的是铅印副本)、2件是剪报。手写手稿只有少许的涂鸦,相信这些手稿都是准备传给报馆的定稿。

虽然本文不打算在手写字迹辨识及鉴定上讨论,但从那12份手稿中可看到,傅寿斌的笔迹多元,其中一篇写给许政璋这名政府长官私函的笔迹较其他的端正整齐,相信是作者正式的笔迹。另外,傅寿斌除了用原名发表文稿外,也用了至少3个笔名,即小卒子、高清及清道夫。

图一:傅寿斌的数种笔迹

基本上,傅寿斌的文稿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       评论文章:讨论时政、社会问题,如对巴贡水坝建设的支持及对地方设施改善的呼吁。

二、       地方文史研究:记录浮刹新市镇的发展史及地方文化遗迹,如《浮刹文莱公主坟墓考》等。

三、       私人信函:表达个人观点及与地方教育相关的建议。

四、       泣谢启事

写作风格

傅寿斌的写作风格直白犀利。在《为肯雅兰小贩说句话》中,他一开始就写道:“我第一次到肯雅兰小贩中吃炒面,我真的后悔”。《满帆风不可太扯》维持了这种词语尖锐、直接了断,不转弯抹角的风格,他表示“这位仁兄是我当年顶头上司。…这是他做事,说话作到够格-四角太满-早年目空一物,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拿了鸡毛当令箭,经已顺风,还还要扯满帆,岂不触礁翻船?他老是讥笑人家吝啬,不懂花钱,他根本不懂吝啬于勤俭是两回事。”傅寿斌在此文中滔滔不绝的批评他当年的顶头上司。

除了直白犀利,他的评论文章主观性非常强。在《虚荣与变态》中,他以山芭老自居,来讽刺他在某场面看到的现象。此种写法由如白话文初期的杂文,或者在他的居住地,是须要以这种手段来提出看法及改变社会风气。

此外,他常以对比手法及数据增强说服力,并展现出对地方事务的深切关怀。对比手法常见于他的评论文,如对比中国用在《漫谈巴贡水坝》、对比美国用在《论议会民主专政》。

在地方历史记录中,他注重细节与叙事,如《巴当马河立纪念碑记》生动再现了历史事件背景,兼具文学性与真实性。在《浮刹新市镇兴建史》一文中,他如此写:“兴建浮刹新市镇时,面对来自四方八面的压力,甚至赔上老命,没有人怜悯,还拍手叫好呢!兴建浮刹新市镇的困难,全世界少见,可纳入建力士记录。千辛万苦,千钟百炼,浮刹新市镇才出炉,后辈应珍惜前任创叶(错字,应该是业)困苦,要用心保存基叶(错字,应该是业),并非自棒吹嘘,事实是这样的,把经过讲出,让史学家评判,就是写此文的动机。”他详细描述了市镇兴建过程中的困难与压力,同时呼吁后人珍惜历史成果,但所用词语非常情绪化,非常考验读者。

他的私人信函则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与地方关怀,在《给许政璋的书信》中对地方教育发展的真切建议,但信末不忘要求许政璋协助他解决个人问题。

他独特的书写风格,让读者轻易辨认。

内容分析

傅寿斌的手稿的内容多元,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内容分析:

1.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怀

在《漫谈巴贡水坝》中,傅寿斌表达了对巴贡水坝建设的支持。他认为该项目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水源和电力供应,改善生活条件。他在文中以中国的水坝建设为例表达他的立场。

相反的在《为肯雅兰小贩说句话》中,他强烈的要求相关部门提升设备,并批评一些公共设施的设计,突出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诗里末县新自来水供何时落实?》则引用数据表示新自来水供的迫切须要,同时批评地方政府未能及时解决居民用水问题,指出这一问题对居民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

这揭示了他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问题的重视,体现了小镇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文字推动社会变革的愿望。从层面上看来,他所关注的民生问题涵盖面非常广,从小贩、水供到能源;而且地理范围也相当广,不仅于他所居住的诗里末县,还注意到他第一次去吃炒面的古晋肯雅兰小贩中心[6]并为他们说话,更甚涉及到整个州或国的巴贡水坝。

2. 对国家政策的质疑

在《国文班开在华小里是否明智?》[7]中,傅寿斌对将国文班设在华小的政策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政策将影响华文教育的发展,并呼吁重新审视这政策。这一立场显示了他对华小存亡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政府教育政策的不满。

3. 对地方治理的批判

 傅寿斌常常针砭时弊,对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不作为提出批评,《论议会民主专政》是一例子。他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以推动地方的发展和改善。

4. 对人性的批判

在《虚荣与变态》、《最出色的推销员》、《满忛风不可太扯》等文章中,傅寿斌写出了他观察到人性的多元及可悲处,他用一贯犀利的口气对这些行为做出批判。

5. 地方历史与文化传承

《浮刹新市镇兴建史(1974-1994)》详细记录了浮刹新市镇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性。通过对地方历史的书写,傅寿斌不仅在传承文化,也在为后代提供借鉴,以促进地方发展和社会公益。

7. 社团活动与社区参与

作为人联党浮刹支部主席和地方社团领导,他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来推动社区发展。他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社团活动反映了他对社区建设和居民福祉的关注。

他的手稿不仅是个人创作的记录,更是推动社会变革与文化传承的论述。

手稿研究的学术价值

傅寿斌手稿的多样性和深度符合现代手稿研究的重要范畴。陈平原指出,手稿研究需要从文本生成学、历史批判等多角度切入,充分挖掘其学术价值[8]。傅寿斌手稿中的涂改、注释等细节,展现了其在创作中的深思熟虑,为探讨地方文化与历史贡献了独特视角。

同时,如张鹏禹所言,手稿记录了文本的生成过程,提供了深入研究作家创作心路的重要途径[9]。此外,手稿的私密性和真实性使其成为探究文人内心世界的关键[10]傅寿斌的内在价值观确是可从其手稿中洞察。

结语:小镇文人的多重身份

综上所述,展示了傅寿斌作为小镇文人的多样化的身份特质:

1.  商人:傅寿斌在浮刹创办信兴号和信兴实业私人有限公司

2.  社会评论者:通过报章发表文章,针砭时弊,反映民意。

3.  历史记录者:关注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

4.  政党领导人:积极参与地方事务,推动社会发展。

5.  地方发展文案执笔人:提议与记录浮刹新市镇的建设。

6.  报馆代理与通讯员:多份本地报纸的代理及为这些报纸撰写稿件。

7.  讣告代写员:承担地方讣告文案的撰写任务。

8.  社团领导与文书:作为地方社团的组织者和文书,推动社区活动,这种角色和关系显现在其给许政璋的私函中。

傅寿斌手稿的分析揭示了小镇文人的多重身份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这些身份的重叠不仅反映了其个人能力与影响力,也展现了小镇文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角色平衡。

这个文人以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浮刹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固然如此,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傅寿斌是知觉的选择扮演这些角色,还是他是毫无选择的扛起这些身份?或者听涛轩中有些手稿将解答上述问题,所以获取及分析更多的手稿,将让我们作更深度与全面的探索。

除此之外,把傅寿斌当成文人也是有待商榷,他的商人身份非常明确。商人同样的可以有手稿,这就是文首陈子善所说的广义手稿。

最后,这14份手稿的探析是有助我们理解地方文人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与价值。同时,也协助我们了解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浮刹的社会生态。

参考资料

1.  傅寿斌手稿(傅文彦提供,现存于文协)

2.  陈平原. 《手稿研究的视野、方法及策略》. 《中国文学学报》, 2021.

3.  王贺. 《手稿研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变革》. 《鲁迅研究月刊》, 2023.

4.  张鹏禹. 《手稿时代终结了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

 

图一:傅寿斌的数种笔迹


 




[1] 陳平原(Chen Pingyuan),《手稿研究的视野、方法及策略Manuscript Studies: Perspectiv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中国文学学报》 Issue 11 (2021/06) Pp. 1-16

(采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P20190212001-202106-202205230009-202205230009-1-16

[4] 谢水旺长期在报馆工作,曾任砂拉越客属公会会长。其子谢崧曾纠缠留或不留其父遗下的手稿,最后为手稿找到归属处,即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5] 王贺,《手稿研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变革》,:《鲁迅研究月刊》 |   2023022406:43,(采自: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224/c419382-32630244.html

 

[6] 诗里末县的浮刹与古晋的距离是300多公里。此文发表于1997年,两地单程旅程至少费时6个钟头。

[7] 本文所评论的是有人为了让华小不会因学生来源短缺而关闭,而建议在华小开办国语源流,傅寿斌在其文中强烈反对这个建议。事实上,双源流华小存在于砂拉越是有其时代渊源。

[8] 陳平原(Chen Pingyuan),《手稿研究的视野、方法及策略Manuscript Studies: Perspectives, Methods, and Strategies》,《中国文学学报》 Issue 11 (2021/06) Pp. 1-16

(采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P20190212001-202106-202205230009-202205230009-1-16

 

[9] 张鹏禹,《手稿时代终结了吗?》,《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21309:48 ,(采自:http://jinbao.people.cn/BIG5/n1/2019/0213/c421674-30642512.html

[10] 孙振华,《手稿的价值在于研究》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1-11 13:33,(采自:http://www.022meishu.com/Art_review/2018/01-11/44017_0.html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唪呀唪、唪金公:上不了戏棚的潮州歌谣

阅读《砂拉越简史》,看看现今的历史课本/教育

鲁巴河流域的慈悲娘娘崇拜与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