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18

阅读老马

Image
老马重新任相后,整理与他相关的书籍,发现个人第一本与他有关藏书是国语版的《马来人的困境》。我是在1985年以9令吉50仙在庆祝北方大学一周年的书展中购买该书。该书是在老马首次任相后解禁,并由后来任槟州副首长的Ibrahim Saad译成国语。那一年我读中四,忘记有没有把书读完及读懂,只是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了:“马来人有困境,华人也有困处,为何不表呢?” 这是老马另一本早期著作:The Early Years 1947-1972。此书协助我们了解青年马哈迪的思想。

马路王事迹-访余记谋(14/3/2018)

Image
今早趁到Merbong小学视察后的空挡访谈现在还居住在Merbong(马路王村)的余记谋(1953年出生),他是该村第三任,也是最后一任甲必丹的长子。马路王是英吉利里客家村落之一,早年人口非常多,过年时还请大戏团演出,现只剩下余邱2家人及一成为伊班长屋屋主的华人后裔Ambun anak Junpa(周仁华与伊班妇女之子)居住在此。记谋的太太刘氏来自现唯一居住百万多Pematoh, 现称Kandis,另一客家村落家族。这线索有助于英吉利里消逝了的客家村落资料搜集。 马路王小学早期状况。

南甲科细-勒马纳Lemanak 河流域的村落

Image
通往科细的木制吊桥。 南甲科细Nanga Kesit小学是勒马纳Lemanak 河流域的小型学校,可以在Lubok Subong泊车后步行过木制吊桥到达。目前是我关注的学校之一,每个月须到校督导。 那天心血来潮,翻阅访客簿,发现我在2006年10月首次访问该校。回想那时我在考试部任职,受委托运送开斋节礼品给内陆教职。司机把车泊在Lubok Subing河边后,就和我各背两大袋礼品走一公里路完成任务。印象中,十多年来该校的硬体没多大的变化。 学校附近有座叫Rumah Sambun的长屋是民宿兼旅游胜地,屋长曾是鲁勃安都著名郑氏家族的媳妇,她父亲是前任屋长。 每一年都有新加坡的学生到该民宿度假学习,科细小学就成为了他们户外学习的一部分。就这一点,科细小学应当可充分发挥。 科细在某种程度上是个相当完整的社区,有诊疗所,农业部办公处,唯没有自来水及电力供应。村民接管取山水及以小型发电机得电。目前农业部正兴建区域中心,路口也有了私人油棕收购点。

马路王事迹-访甲必丹邱时德(28/4/2018)

Image
Klanpok客家人分布(根据邱时德的说法) 28/4/2018早上到成邦江中华公学参加斯里阿曼省华小诗歌朗诵比赛时遇到该校校董恩都兰区甲必丹邱时德,因他的儿时曾住在马路王客家村,特别向他求证一些事项。邱家住在Klanpok支路,一共有四间屋子。时德小学毕业后,应该是1974年离开马路王,搬迁到成邦江的恩都兰,其父庭芳,后来成为该区的甲必丹,庭芳过世后,时德接任。 根据时德,村民是在动荡时期不得已离开马路王,他们大部分还拥有当地的土地。他说,人民联合党在马路王还拥有党所。

马路王事迹-访余记团(24/4/2018)

Image
今午趁到马路王小学主持校内培训之便,又到马路王做田调,并在午休时访谈该客家村落最后一名甲必丹的三子,前英吉利里客家公会青年团团长余记团。记团口述了他记忆中的马路王,出生于1957年的他在该处度过了童少年生涯。我们成功把大部分居民的居住位置与姓名记录下来,并了解到该处曾有类似农民协会的组织,1950年代该组织还在一名郑姓的潮州人le Kei(应该是成邦江现隆和宝号号东的叔辈,他们一家人是早期鲁巴河流域的机械能手 )的协助组装一辆jeep,方便运载农作品与肥料。 动荡时期,村民积极参与运动,他也在那情况下舍到木中念英校,而到古晋念一中,其父也进了六里半。为了避免深入运动,他念到初二就被召回马路王务农。 左标边是通往Klanpok与Bukit Tungku,早期客家人集居地,右边通往马路王国民小 学。 现留下的华人农舍。 另一间华人屋子,是余记团的大哥-记谋的,他是目前唯一留在该地的余家后裔。 华人后裔Ambun Chew为屋长的伊班长屋 荒废了的华人屋子。 通往Selangau Asam的小径,早年住有5户客家人,现没人居住了。 通往马路王小学的木桥。 与余记团摄于英吉利里仁财茶室

天井

Image
天井,是古厝的特征之一,有采光通风取水的作用。通常是在古厝的中央,其左右边称过水。今早到马吉街京都茶室喝茶,注意到其泡咖啡与炒煮台原来就在老店的天井上,让该咖啡店特别凉爽。早年,成邦江的老店都有天井,因为店身特别长,没有天井是不能够的。重建或装修后大多数店都把天井盖起来。几年前,在为"记忆的遗珠...成邦江"的学员导览时,发现南成利茶室的天井,今天见到京 都也有天井,特别欢喜 。

阅读《砂拉越简史》,看看现今的历史课本/教育

Image
课本 / 教科書是學校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核心,因此,有關课本的研究非常重要。课本深刻影响学生对个别科目的印象及学习态度。本文将以老课本《砂拉越简史》对比马来西亚华文国民型小学小现用《五年级历史》课本中的一些课文,就“究竟我们须要怎样的历史课本?”提出课堂实践者的观点,并尝试解读“为什么学生不爱学历史?”及“为什么考不好历史?” 这两道自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历史科必须及格为考取教育文凭( SPM )条件及小学四年级起必须读历史科后,常常被提起的问题。 《砂拉越简史》中文版由婆罗洲文化出版局于 1962 年 9 月出版,由朱洪声翻译 Vernon Mullen 的 The Story of Sarawa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 100 页,是砂拉越各华文小学在 1962-1970 年间所用历史课本。《五年级历史》中文版由何财发翻译自马拉西亚语的原著,国家语文出版局 2014 年出版, 162 页,通用于全马华小,出版初期引发错误争论,所以封底贴了一张双页 13 项的“修正部分”。   (一) 《砂拉越简史》第八章〈詹姆士布洛克 到达 砂拉越〉(页 47-51 页)用了 5 页来讲述詹姆士布洛克如何进入砂拉越,而《五年级历史》第 46 页用了一段 50 个字及 1 幅有 5 句对话的图片来描述〈詹姆斯布洛克在砂拉越的 殖民统治 〉。本文无意探讨“到达”和“殖民统治”,因为这两本课本是出自不同时代的 nationalism 上 [i] ,且让我们来阅读这两课课文,并想像教师们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 (《砂拉越简史》,页 47-51 ) (《五年级历史》,页 46 ) 不管你是属于哪个学派,历史的本质就是故事(以前的事, story ),并且是偏叙述的( narrative )。所以《砂拉越简史》尝试让学生知道谁是这起事件的主角?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入砂拉越?而当时的砂拉越又是怎样的?,还通过习题(页 51 )要学生描画“勤皇”号及扮演詹姆士布洛克与莫达哈心初次会见的情景。通过想像来体验过去,本就是是历史教育的目的与方法之一。《五年级历史》那 50 个字就只告诉学生,詹姆斯布洛克来了,平息动乱,成为拉惹,引起反抗

吴荣泽习作

Image
台湾救国华侨书法赛,2019

六月习作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