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分公司现存的几项客家民俗遗产(旧稿)

前言

客家文化是“一体多元”的。这个“体”,就是客家文化这个整体;“多元”,就是客家文化构成的诸多因子或成分。而在诸多成分中,其主体成分则是中原传统文化,这一点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一体多元”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她使客家文化既多姿多彩又充满活力,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客家文化“一体多元”的特质,映照出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汉族与畲瑶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历史背景;使我们从中领悟到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伟大气概。

笔者相信这个伟大气概正是促成晚近客家学(Hakkalogy)研究的兴起的主因。著名的客家学家袁冰凌就曾表示:“近世以来,越来越多学者注意到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及其杰出人士与贡献。” 本文就尝试为客家民俗研究院增加注脚,选择砂拉越斯里阿曼省英吉利里副县的马鹿区为研究对象,尝试捕捉遗留在这里的客家民俗遗产,并加以记录与论述。

马鹿十五分公司乃十八世纪砂拉越石隆门十二分公司外的另一金矿公司,其矿工以客家人为主,是于1856年从西婆迁移到该区,进行采金矿,并为开拓英吉利里的开埠创下了基础。但是,英吉利里这个城镇却不在马鹿原地创立,它创于离这个地区约五公里外的鲁巴河河畔。矿工后裔也没积极参与城镇的建设,他们散布到郊区去从事农耕,英吉利里反而是由来自成邦江的潮州商人发动创立。目前留在矿场原地就只有:公司屋、先民的墓茔及崇拜点了。

砂拉越客家民俗遗产

本文将就以这三方面来论述十五分公司这个客家矿工遗址所留下的客家民俗遗产,尝试从 “地方性”视野出发,突出地方历史、族群习俗,来解读砂拉越客家人的历史与文化现象与变迁。

(一) 公司屋的地方神明与天公崇拜

十五分公司公司屋的构造与一般的农舍没分别,是一间有三个隔间的长方形建筑物,左侧建有大灶。公司屋正厅本是议事处,现为神坛,奉着大伯公公、观音娘娘、三山国王、齐天大圣、铁拐李仙师、老祖仙师及鲁班仙师。左右两个空间分别为武库与文房。

公司屋以大伯公为主神,这显示伯公崇拜对客家的重要。作者在多次的考察中,发现神的摆设都有所改变,但是大伯公的神像始终是居正 。伯公崇拜乃客家族群信仰中重要的一环,以伯公为主神之庙也非常普遍。观音娘娘乃是一俗佛,许多海外华人庙宇都有供奉,此公司屋内的观音崇拜该与成邦江顺兴公司属下慈云阁的慈悲娘娘有关,因为由成邦江众弟子于光绪乙未年喜敬的匾额就挂在观音娘娘的神位上方。三山国王乃粤东民众信仰的守护神,不管他们迁移到何处,三山国王的香火永远与他们共同。这里三山国王的香火相信也是随他们从西婆迁来的。采金矿公司散后,该也发生分炉(香火),例如马旺区就有奉齐天大圣的神坛。

最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公司屋前的天公崇拜。汪毅夫在《客家民间信仰》书中写道:“闽西客家住区各县民居则未见有天公灯的摆设,客家人多撮土焚香或对天公炉行祭拜之礼。”他也问道:“这是不是也可以作为客家天公崇拜的一种特点呢?” 笔者肯定这就是客家人的特点。这种天公崇拜的模式,在十五分公司屋前即可看到。初时笔者以为是坟墓,因为土堆前还有一T形的木架,令人以为是一基都徒的墓茔,其十字架因时间的冲击而形成T形。再仔细考察,T形木架上又有香脚,才否定其为一基都墓茔的可能。 (见下图)

当笔者在1998年8月25日中元节再访该处,参与中元祭拜时,才猜测这摆设乃是天公崇拜的一种,汪毅夫上文中所述肯定了笔者的看法。另一方面,陈志明 则认为撮土膜拜乃伯公崇拜的一种,他认为客家社会仍然保留了古代封土为丘的土地崇拜形式,在人群聚集的村落常会安置塚土伯公,这是一种较原始形态的祭拜场所。

固然如此,笔者比较苟同汪毅夫的看法,因为在2000年的维修中,十五分公司信托委员会就在该土堆前设一水泥祭坛(供桌),并置香炉,这显然是如汪所言:客家人之天公崇拜有别于闽南人,他们多撮土焚香或对天公炉行祭拜之礼。他们也相信土堆有通天地之气的力量。马鹿十五分公司屋前的撮土拜天公,相信是砂拉越州独存的。

(二) 伯公崇拜

伯公是客家住区特有的对土地神的称号,伯公崇拜则是客家住区随处可见、随在有闻的民俗事象 。客家的伯公崇拜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陈志明归纳成以下二种,即:地区守护神的土地崇拜及华侨先驱的祖灵崇拜 。他也认为,被客家人称为“伯公”的神明,主要是以地柢与人鬼类为主。地柢类包括了社稷、五祀、五岳、山川、林泽、四方、百物等有关的神明精灵,如田土伯公、树神伯公、水头伯公等。人鬼是指祖先或无主的鬼魂崇拜,如古君伯公及开基伯公 。

马鹿的把水口伯公就是堆石为社的伯公崇拜,其坐落于十五分公司忠臣庙旧址对面,遥遥守住当初矿工洗金处的马鹿河。把水口伯公是专职守护水川,留住村落财源的伯公,他的位阶低,可说是一个小小的地方神。它的构造是左右及后方各立一石,并在上方压一大石而成的民众祭拜场所,它上見天空、下坐泥土。这傳統形式的土地伯公崇拜包含了〈礼记‧郊特牲〉里记载的:「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达天地之气也。」社是祭土地的,需要阴气,所以必須與天地相通 。这样摆设在台湾的客家庄中是随处可见的 。这与客家人长期处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抗御乏力,因此到处设立“伯公”崇拜点寄望神灵保佑有关。客家人从事生产及其他活动之前,必须进行祭祀伯公。马鹿这个现存的把水口伯公相信就是在这情况下产生的。 下图为马鹿的把水口伯公:


笔者在最近一次(2006年7月22日)的考察中,发现公司屋内的武库中又有一伯公崇拜。这是一块一尺直径的卵石,人们在其旁上香,这该是管公司屋这块地的土地公了。这显示客家人对大自然精神的崇拜到今天依然明显,这可是形成砂拉越客家民俗遗产的重要一环。
(三) 坟墓模式

十五分公司时代的墓园就散布在把水口伯公前马鹿河另一岸的山坡上。早期,公司建有忠臣庙祭拜公司先民,现在庙已倒塌,先民墓茔也沧桑荒山。在马鹿河彼岸的丛林有几十座先民墓茔,多不立碑,日久不修,加上该处乃六、七十年代砂州政治动荡时期重地,能保留的墓茔已不多。1998年9月5日笔者与陈泽文、庄子杰,在黄际第五代孙黄国文 的带领下往该处考察。其中公司首领黄际的墓茔是较为特出的。它以卵石堆积而成,也不设碑。由于其子孙后代年年扫墓,尚可轻易寻的。其邻近处还有一座类似的墓,唯久无人祭,所以墓主不详。

以卵石堆成祖先的墓茔莫非就是认为祖先与土地拥有相等的地位?这点刘晓春说:“我们在客家地区的田野作业中,最大的惊讶是许多祖先如神一样为人们所崇拜” 。这是他在考察了地方社会中神和祖先的相应角色之后的结论。马鹿的那已已倒塌忠臣庙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因此,先民的墓茔在此被神明化的可能性在笔者看来是不大,但是其堆卵石成墓的模式却是独特的。

离黄际墓约15分钟山路步行路程处,有一有立碑之墓,墓主陈请水及刘王娇,立墓于公元辛未年(1931年)七月廿八日。据说是墓主是唯一一个在公司解散后还居住于矿区者。这显示,至少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始,马鹿的客家人就不再堆卵石为墓了。

离陈请水及刘王娇墓不远处,笔者发现有一陶瓮露于地面。此墓没立碑,以陶瓮葬先人该是与客家人特有的“二次葬”习俗有关。“二次葬”意味在安葬的若干年后(通常是10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烘烤,后置入陶瓮,重新安葬,谓“检金” 。

结论

就如文首所言,我们很容易在客家文化中找到畲瑶等少数民族文化的踪影,所以在马鹿所看到的客家民俗遗产是独特的。客家地区虽多处内陆山区,但每年受南太平洋的台风影响颇烈。俗民面对急风暴雨、飞沙走石、山洪暴发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于自然界中的冥冥万物特别是天地敬畏有加,形成了客家地区较独特的以天公、伯公为代表的天地自然崇拜。马鹿区的先民在恶劣的拓荒环境中也承袭原乡的习俗,进行各种自然崇拜。今天遗留在马鹿的客家民俗遗产可以成为砂拉越客家民俗文化的活博物馆。

参考资料

1. 蔡文婷,最古老的里长伯-客家伯工,《光华杂志》,台湾:24(5),1999。
2. 范英与刘权(2005),《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头》,广东人民出版社。
3. 李亦园(1992),《文化的图像》下卷,台北允晨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4. 刘晓春,《民俗学问题与客家文化研究--从民间文化研究的普同性与线性视野之困境反思客家研究》http://www.hakka.cn/cms/article.php/91/4(23/7/2006)
5. 罗勇,《从历史背景和构成因素看客家文化的特质》http://www.hakka.cn/cms/article.php/115(23/7/2006)
6. 汪毅夫(1995),《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
7. 袁冰凌, 《罗芳伯与西婆洲的开拓》http://www.xiguan.net/yuanbingling/017.htm(23/7/2006)
8. 张方,南台湾的客家老屋,《光华杂志》,台湾:24(4),1999。
9. 郑志明(2005),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收入陈支平、周雪香编,《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合肥黄山书社。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阅读《砂拉越简史》,看看现今的历史课本/教育

唪呀唪、唪金公:上不了戏棚的潮州歌谣

鲁巴河流域的慈悲娘娘崇拜与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