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华小-鲁勃安都中华公学



鲁勃安都中华公学创立于1952年,并于19531月正式开学。其位置是在鲁勃安都巴刹后面。首任校长为郑楚速(1953-60)。创校初期,学生是以华裔子弟为多,后来邻近的Tinting LalangPanjai Ruai长屋的伊班学生也开始在这儿上学。

19521956年间,该校由华社组成的校董会管理,华语为媒介语。1957年,镇上华人决定不再经营学校,鲁勃安都地方政府接管该校,并易名为鲁勃安都小学(Lubok Antu Primary School),媒介语改为英语。1974年该校由联邦政府接管,易名为鲁勃安都政府小学,马来西亚语成为媒介语。

今天的鲁勃安都政府小学是县内大型小学之一,共有名学生及名教师。1974年,有29座长屋的学生在此上课,1983年政府在峇丹艾建水坝设水力发电站,另外13座长屋的孩子也在此上课。这造成了学生人数暴增。1989年,政府在峇丹艾迁区设立峇丹艾小学,学生人数才得以缓和。

1957年以后,鲁勃安都镇就失去了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他们大多数到英吉利里中华公学寄宿受母语教育,或到成邦江亲友处寄宿并在成邦江中华公学受母语教育。这造成大多数该镇的华裔只能以潮州话或客家话交谈,大部分却因异族通婚,而只谙伊班语。

2005年,联邦推介国小华文课,鲁勃安都小学时其中一间受惠学校,2007年教育局委派来自峇都灵丹的王保昌负责开办华文班,该校的各族学生,尤其华裔子弟又有了受中文教育的机会。目前大约有60名各族学生选修单科华文。

2009年,该区州议员杜柏林去世,引起补选,部分华社有意见趁竞选时期提出建华小的要求,过后不了了之。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唪呀唪、唪金公:上不了戏棚的潮州歌谣

阅读《砂拉越简史》,看看现今的历史课本/教育

鲁巴河流域客家人的迁移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