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第九期卷首语

 《文海》第九期在疫情中面世,说明了虽然面对世纪疫情大灾难,但砂拉越本土研究依然处于生产中。

这一期是以砂拉越各地老书店为主题,共有6篇文章阐述古晋、诗巫、美里与成邦江等地老书店。书店是地方上的文化据点,不只通过其商品传播文化及时代思潮,过去的书店经营者往往本身就是文化工作者、或者是一场运动的推动者,所以他们与顾客互动,影响顾客的阅读、思想,甚至写作志向。这6篇文章中的作者除黄其亮与李宁外,都是当年老书店的顾客,因而在追忆中情感甚深,李宁则记载了他的外祖父在小镇经营的小书店,其亮是以案头及访谈对古晋的老书店做了相当的概述。

在“民俗信仰”中,蔡宗祥的〈调适宗教信仰行为模式 〉记载了他对疫情时期各宗教信行为模式的转变,例如基督徒及天主教徒改到线上礼拜、华人清明不再上山扫墓,而是遥祭。他把这些观察归纳为宗教信仰的调适,这显示宗教信仰原本就是动态的,经典可适时诠释、信仰行为更因时代与地方而可调整。其实,这场疫情也考验我们对宗教场所的态度,人们常常为效劳信仰而建设多少堂皇的教堂寺庙观,但却不能达到居者有其屋,或者疫情可以给人们一些启示。

本期的“学术与人物”笔访砂拉越著名本土研究学者、人口学家林煜堂博士。林博士丰富的学术生涯希望能给予后进启示,难得的是目前八十余岁的他仍然受聘为砂拉越大学的计划顾问,并还有许多写作及出版计划。黄敬胜对《砂罗越国志略》的评介,是今人的角度阅读百年前的地方志译作,除了评述该书的内容,可取之处是成功以此书为文本解读林守骃翻译此书的方法及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状况,实是一篇好书评,更难得的是本书的再版单位是文化协会,这显示了本会出版品日愈引人瞩目。

本土译作刊登了吴诰赐译自伊班文的〈伊班农耕历法中月份的名称与意义 〉。这是文海首次收入伊班文译作,也是该译者的处女作。通过这篇由Philip Langi所著的文章,我们不仅阅读到伊班人的民俗与宇宙观,更可了解他们当下学术的关怀。希望下一期有不同语文的译作,让我们以更多的视角深入砂拉越。

本土研究收入6篇论文,属于较严肃的学术报告,都是大专学府的在职学术人员或研究生所写的,课题多元,显示砂拉越华人研究逐渐受到关注,有望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这也是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过去30年以来所努力的方向。

林良娥选择本会出版的《古贞酬唱集》为文本论述砂拉越古晋早年一批读书人的去国怀乡,并把它与当下的地方书写链接,对当时这批读书人的国家认同提供了一些思考。阮光安的〈战后砂拉越华人左翼运动的民族精神与政治意识的醒觉〉及庄华兴〈砂拉越左翼运动先驱—伍禅〉是《古贞酬唱集》那批读书人后另一时代砂拉越华人的思潮,可谓进步?阮光安尝试在文章中理解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从一场又一场的政治变动中建构起来的,而庄华兴却评介这场运动的主导人之一—伍禅。

黄裕斌的〈从蔡羽的《这里》初探砂华文学的地志散文〉再次显示学者对砂拉越出版品的关注。《这里》是70后作家的地方书写,论者认为“他始终相信热爱一个地方得从了解这个地方的人的生活开始,这是培养个人本土情怀的根本方法。只有每个人心中都具备本土情怀,那么离实践公民社会理念的目标就不远了。”他更指出蔡羽的《这里》为砂华地志散文做出了一次良好的示范。如果把《这里》与《古贞酬唱集》,间中加上动荡时代的写实作品摆在一起,那麽砂拉越华人的时代思潮与认同的解读是不是被拼起来了?

针对砂拉越福州人的商业体系的研究有不少,主要是因为这个方言群在砂拉越商场上的主导与张力,张青阳的〈方言群与流域经济:砂拉越福州社群经济崛起的再思考〉即是类似的论述。王喜再的〈日本的南洋华侨调查及其华侨统治政策:以砂拉越为中心的讨论〉指出华侨问题与中国问题及南洋统治方略相互纠结,日本对南洋华侨的调查影响了日本战略判断和华侨政策讲述。他是通过研究《20世纪日本关于亚洲关系研究重要资料(1925-1945)》达到上述结论。掌握日文资料,可提供砂拉越华人研究更阔的视野。

最后,本期开先例以诗索历史,收入张孔兴的〈光饼破浪曲〉,让《文海》内容迈向更多元。

编者认为,《文海》无论在内容或作者群都在进步,我们希望这园地受到珍惜,并扩大流传范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阅读《砂拉越简史》,看看现今的历史课本/教育

唪呀唪、唪金公:上不了戏棚的潮州歌谣

鲁巴河流域的慈悲娘娘崇拜与其社会